当前位置:斋书苑>修真小说>幸好遇见神> 第486章 出手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486章 出手(1 / 2)

秦汉以来,朝廷权力格局由五个因素构成:1.皇帝;2.丞相或朝官;3.皇族;4.外戚;5.宦官(太监);

魏国现在的朝局是:皇帝元恪对二叔元禧代表的皇族和朝官不信任,他便在外戚和宦官中培植势力。

元恪与前太子元愉同岁,受到的教育、见过的世面都不少。

他很精明,知道自己身居禁宫,安全是第一位的。

而自己的安全,首先掌握在禁军手上。

元恪被册封为太子后,读书的时候,碰巧读到过南朝刘宋国宋少帝刘义符的故事。

刘宋开国皇帝刘裕死后,嫡长子、太子刘义符继位。刘裕给太子安排了四位辅政大臣:徐羡之,谢晦、傅亮、檀道济。

徐羡之负责中枢决策、傅亮负责落实执行、谢晦负责皇宫及京城防卫、檀道济担任全国军队总司令。

这四人都是刘裕的心腹大臣,对刘裕那是忠心耿耿。

按说先帝给继承者配上这样的搭档,刘义符的皇位应该高枕无忧。

可是,这四人觉得年轻皇帝不听话、把控不住。

就是这四人一合计,决定干掉皇帝、另选他人。

于是,经徐羡之、傅亮决策,谢晦、檀道济亲自带兵执行,他们很轻松就把皇帝咔嚓了。

刘义符生前身体极棒,个人武功高强,他不甘束手就擒,亲自持刀抵抗禁卫军,受伤被俘。被弄死时才19岁。

元恪读到这段时,万分悲愤同时深有感触:只要皇宫禁卫军统领、领军将军谢晦是刘义符的人,其余三人就不敢打皇帝歪主意。

元宏坐上皇位后,亲身体会道:若不能掌控禁军,那皇宫与鬼门关没什么区别。

父皇元宏留给他的禁军统领是光禄卿、领军将军于烈。

元恪决定,无论如何也要把于烈拉到自己阵营。

于烈本来就深得孝文帝信任。元宏曾赐给他一面金牌,正反两面篆刻着“护持少主、获罪免死”八个大字。

也就是说,先皇交给他的任务是保护元恪。即便犯罪也可凭此金牌免于一死。

那面金牌就是后来所谓的“免死金牌”。

元恪继位后,立即与于烈攀感情、谈条件、许诺权柄好处。

一系列操作下来,于烈很快就对新皇发下了誓言:效忠陛下、至死不渝。

于烈成为元恪的第一个“死忠粉”。

于烈手头掌握着宿卫、中领军、虎贲三个大营3万甲士。在皇宫及洛阳城内,任何人都不敢小觑他。

有了于烈这位盟友,元恪顿时感觉睡觉也安稳踏实了。

在于烈干预下,高显成为中护军参军。

中护军是皇城护卫六大营之一,有一万禁卫军。中护军参军就是中护军将军的助手。

元恪有了禁军统领于烈、外戚高肇、高显等第一批心腹后,继续发展其他人选。

接下来,他计划从辅政大臣手中把权力夺过来,自己亲自操持。

六位辅政大臣里,宋弁在元恪继位几个月后就病逝。

首辅元禧的最大爱好是贪财。从孝文帝晚期到宣武帝早期,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卖官鬻爵,其它事务分派下去,让官员们干活。

元禧手底下的官员,虽然买职位花了钱,但随即就从老板那里接到具体活计,个个都得到发财机会,赚得盆满钵满,没有不喜上眉梢、感恩戴德的。

老王爷元澄曾是孝文帝的左膀右臂,元禧作为孝文帝的二弟,在辅政大臣里排位比元澄高,这是宫廷与朝堂共识:一辈有一辈的主心骨,不能混淆。

元澄是上几辈的人,功劳再大、能力再强,也不能占这辈的c位。

元勰是这一辈里才德仅次于孝文帝之人,但他为了避免削弱元禧影响力,引起手下人矛盾冲突,主动避让、退守边防。

元勰这样做,最受伤的是追随他的那些僚属。

但为了大哥传下来的江山,他宁愿牺牲自己圈子里的利益。

元澄的资格、功绩、能力都比元禧强,但他懂得规矩,可以屈居元禧之下。

但不代表他可以屈居其他人之下,比如王肃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

斋书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