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 29 章
如今的面条都是自个手擀的, 于若秋不会,找李寡妇帮忙擀了两斤面条,分了一部分给她作为手工费。
今天的油锅还没有清理, 她热了油锅,将煮过一遍的面条放进去炸到酥脆,控油捞出来放在一旁。
同样搁在竹匾里晒,等上面的油干得差不多,试着用开水泡了泡。
嗯……味道怪怪的,但能吃。
干吃有点脆,可能是没放调料,味道有些寡淡。
想了想,于若秋又找了李寡妇,让她帮忙做两斤加了盐的面条。盐可以多放点, 兴许能起到一定的防腐作用。
农家极少用白面, 李寡妇帮忙做的面条多是掺了细面的粗面粉,口感跟细面不一样。
之后再试试细面粉做的面条,到时候自己做。
这么想着,她顺道跟李寡妇学了怎么擀面条。
手艺好的大厨会扯面,一些铺子卖的成品面条都是扯出来的。一般自家做的面条都是先用面粉揉成一个面团, 然后用刀削或者切成条。
于若秋看着, 想, 这不就是刀削面吗?
折腾了一下午的自热米饭和方便面,想了半天想不到更好的主意, 她先将做出来的这两样东西给宋云淮送了过去。
接下来剩下的就是观察这些东西的保质期, 她放着盯一盯顺便的事,但他知道宋云淮很感兴趣,不然给他送过去。
于若秋觉得, 如果她不送,宋云淮早晚自己也会试着做。
他一个猎户,不知道为什么对这些东西这么感兴趣。按理,知道了熏肉的法子足够了,他家里的肉可是比粮食多。
宋云淮在家,未料她居然这么快付诸行动,细问了问做法,从屋里拿出一口袋的粮食,“你做这些用了不少东西,这袋粮食给你。”
于若秋当即拒了,“我当时不知道那点金子不值多少银子,你还给了我口粮,是我占便宜了,这点东西没用多少。”
宋云淮定定看了她一会,没有继续坚持给她粮食。
于若秋松口气,她最怕推来阻去的客套了,尤其宋云淮是男子,这样的画面放在他身上光是一想便觉怪异。
宋云淮,“之前你说的红薯需要先磨成粉?”
“嗯,”于若秋道,“这个有点麻烦,得用石磨吧?”
除了石磨,她还不清楚这个时代的人都是用什么器具来磨粉的。
宋云淮,“嗯。”
于若秋只了解怎么用粉做粉皮,不会磨粉,这些得由宋云淮来完成。好在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磨粉的石臼,随便问一个人就能告诉你,石磨找人家借就成。
接下来几天于若秋都会来宋云淮的小院看一看他的进度。
新鲜的红薯洗干净,这点于若秋能帮上忙,带经络的部分削除,最好把皮也削干净。
一开始作为试验,用的红薯不多,一天就处理完了。之后将红薯磨成浆,过滤,再放到太阳下晒成粉状。
秋日的太阳没有夏日的烈,好在后两天都有太阳,收拢起来的粉差不多有个七八斤。
这时候好像还没有人用红薯来磨粉,可能是红薯作为粮食,磨成粉过于奢侈了。
五斤的红薯才能磨出一斤的粉,而小麦和玉米的出粉率高得多。
红薯本是廉价的东西,吃得多了烧心,只有贫穷人家才常吃。吃红薯本是为了填肚子,再拿去磨粉,平白丢了大半,哪会舍得。
也可能有人这么做过,觉得不划算,做出来的东西不符合预期,一直搁置了。
于若秋从不小觑古人的智慧。
加下来的活于若秋更熟练些,面粉加水兑成浆,比例一开始不好掌控,她瞧着差不多,就停手了。
这时候常用的除了蒸笼,还有一种木格子,跟食堂经常用来蒸饭的不锈钢长方形盘子差不多,这边是用木头做的。
浆液均匀的铺开在木格子上,叠起来放锅上蒸熟。取出来后,上面是一层半透明的稠状物。
看来第一次做出来的很成功。
粉皮刚出锅的时候有些粘手,用烧过的凉水清洗,切成条,之后晒干,应该就成了。晒过的粉条储存起来,下次煮的时候可以先用水泡开。
于若秋开始细数粉皮能做的美食,“粉皮炖猪肉、粉皮汤、干炒粉皮、凉拌……都是一些寻常的做法,粉皮韧性高,可以煮久一点。”
刚出来的粉皮放一会能吃,宋云淮分了她一些,于若秋没推辞,想着晚上煮了,给宋云淮送几道菜。
她一次过来时正赶上他吃饭,发现宋云淮吃的极其简单。干粮直接煮成稀的或者干的,菜一般都是肉和着菜煮成汤,不然就是直接吃的烤肉,很少炒菜。
他的桌上不缺肉,吃的比寻常人家好,就是太粗糙了。
猪肉炖粉条算是一道名菜了,不是说多精致,而是历史久远。于若秋找人买了些白菜,猪肉是今儿回来刚买的,用料简单腌制下,加入粉条,做饭的时候顺道上锅蒸。
她不吝啬调料,出锅时肉香与白菜的香气混杂在一起,少了油腻,多出几分清香。
宋云淮分给她的粉皮得有个三四斤,剩下的她又炒了个干粉、红烧的,煮了道汤、清汤,再做一份凉拌粉皮,配胡萝卜和焯过的芹菜、木耳。
这个季节没有黄瓜了,不然用黄瓜味道更清爽。
斋书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