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云台仙露记·卷一·春木萌新》
第一节·暑湿相搏
芒种时节的云台峰如笼蒸屉,山间云雾不再是春日的轻盈,而似米汤蒸腾,黏腻地裹着每一片树叶。清露踏过溪涧,见溪水浑浊如浆,浮萍上凝着一层灰垢,正是「湿土寄旺于夏」的征象。山脚下的村落里,百姓赤膊摇扇,却个个面色萎黄,胸前背后生满痱子,如撒了一把红米——此乃「暑湿郁于肌表,肺卫不宣」。
更堪忧的是,孩童多患「暑咳」,咳声重浊,痰多白稀,清晨尤甚,咳出的痰涎落地成浆,竟能粘住草叶;成人则感胸闷如压石,动则气喘,舌苔白腻如豆腐脑,根部厚浊——此乃「寒湿闭肺,阳气被遏」,正如《金匮要略》所言:「雾伤于上,湿伤于下,清湿袭虚,病起于下;暑湿伤气,病起于上。」
清露登上「观湿台」,见村落上方悬浮着灰黄色的「湿云」,云气中夹杂着青黑色条纹——青属木,黑属水,此乃「木克土,土湿反侮木,兼有水气上泛」。她取出「湿度玉尺」,尺上水珠凝结速度比平日快三倍,刻度显示「湿度过极」,对应人体「脾湿生痰,上渍于肺」。
清露行至稻田,见稻苗倒伏如醉汉,叶尖挂着的不是露珠,而是浊浆,轻轻一碰便滴落,在叶面上留下褐色斑点——此乃「湿毒侵茎,如肺毒侵络」。田间蛤蟆集体鸣叫,声音低沉浑浊,如人喉中有痰,正是「土湿则水浑,水浑则金浊」的应象。她蹲下身,见田泥中埋着几条死鱼,鱼鳃紧闭,腹部膨胀,正是「湿浊闭窍,肺气不得宣降」的微观写照。
忽然,一阵狂风卷起路边的艾草,草叶上的尘土竟凝成细小的水珠,洒在清露衣襟上,留下青灰色的污渍。她轻嗅污渍,闻到一股酸腐的米泔味,正是「脾湿不运,谷不化津」的气味。想起《四圣心源》中「脾以阳动,磨化水谷,谷消则化津,津化则成血」,今脾阳被困,水谷不化,反成湿浊,上犯于肺,故见咳喘。
第二节·采药识性
清露决定采「三湿药」:香薷(辛温散寒化湿)、厚朴(苦温下气除满)、百合(甘寒润肺化燥)。天未亮便至山阴处寻香薷,其苗茎方叶尖,生于水泽旁,得金水之气,叶背有细毛如肺经纤毛,折断后渗出的汁液呈白色,嗅之辛烈如姜——此乃「辛能发散,温能化湿」,《本草纲目》称其「主夏月解表,治头痛发热,恶寒无汗,胸痞腹痛」。
又至千年古树下采厚朴,其树皮厚实如肉,纹理如人体肌肉,内表面紫棕色,划之显油痕——此乃「苦能燥湿,温能行气」,《本经》言其「主中风伤寒,头痛,寒热,惊悸,气血痹,死肌,去三虫」。清露以「戊己土刀」(农历五月五日采土铸刀)剥取树皮,见韧皮部有多数小亮星(厚朴酚结晶),如肺中散在的金气亮点。
最后取晨露浸润的百合,此时的鳞茎已微微泛黄,鳞片间夹着细小的土粒——此乃「金气入土,以土载金」,百合得湿土滋养,甘味更浓,寒性稍减,恰能「润而不腻,清而不寒」,《本草经疏》谓其「主邪气腹胀,所谓邪气者,即邪热也,邪热在腹故腹胀,清其邪热则胀消矣」。
采香薷时,清露见一只白鹇鸟在旁梳理羽毛,其翎羽黑白相间,白属金,黑属水,正是「金水相生」的活体示象。白鹇忽然开口鸣叫,声音清越如「商」音,振落香薷叶上的露珠,露珠滚成「湿」字,转瞬蒸发——此乃「金气振湿,湿去金清」的吉兆,清露遂多采三株香薷,以应「三阳开泰」。
剥厚朴树皮时,清露默诵《厚朴颂》:「厚朴实中州,苦味泄浊流,温通脾胃气,消胀第一筹。」每诵一句,便有一道金气注入树皮,待剥完三寸树皮,树皮内侧竟浮现出「肺」「脾」二字的天然纹路,如刀刻而成。她知此乃「药物得气」,日后用之,必能增强「理脾肃肺」之效。
第三节·合药应时
制「清暑理肺饮」需用「三重水」以应「天地人」三才:井华水(天,清晨初汲,性清)、荷叶露(地,午间蒸晒,性平)、梨汁(人,傍晚采摘,性凉)。清露在竹溪旁支起「三才灶」:上锅蒸荷叶露(取金气),中锅煎药(取土气),下锅煨梨汁(取水气)。先将香薷、厚朴切作「肺叶形」,投入中锅,以柳火(属木,疏泄土湿)煎十沸,待药汁呈青白色,如肺金清肃之象。
再取「三重水」各一升,按「天一生水,地六成之」之数(1+6=7,应肺经七穴)兑入中锅,投入百合五瓣(五属土,脾为肺母),以桑木火(属火,生土暖脾)慢熬。至酉时(17-19点,肺经旺),药汁已成乳白,表面浮着一层「金精」,如肺经华彩。清露以「酉时金勺」(酉时铸造的铜勺)搅拌百二十圈(应十二时辰),每圈默念「金气肃降,湿浊下行」。
煎药时,清露见竹溪中倒映的天空呈现「青白相兼」之色,青属木,白属金,正是「金克木,木承金」的调和之象。忽然有蜻蜓点水,翅膀划过水面,竟在药锅蒸汽中映出「肺」「脾」二字,转瞬被热气冲散,却在药汁中凝成细小的气泡,如无数微型肺叶开合。
斋书苑